然而,两军实力相差悬殊,来势凶猛的日军接连占据了北平、天津、山东等地。
1938年徐州会战打响,中国军队前后投入70个师,历时5个月,共歼敌2.6万余人。
虽给予了日军沉痛的打击,但中国军队也付出伤亡6.5万人的惨重代价。
5月19日,徐州沦陷,国民党军被迫向豫东、豫南地区撤离,意图保存有生力量。
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察觉到了国民党部队的行进意图,他迅速作出反应,命令第14师团从菏泽渡过黄河,占领河南地区,有意要将国民党军队包抄歼灭。
第一战区长官程潜接到命令,率领本部人马不惜一切代价对土肥圆师团进行阻击。
这个命令像座大山一般压在了程潜的心中,作为常年的军事长官,他很清楚在河南地区的地势,几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这对已经拥有机械化的日军来说是优势,而对国民党军队来讲可谓是降维打击。
然而程潜也清楚这一任务的必要性!
若是让日军此时占领了河南,夺去了郑州和许昌,这样不单单会对内迁的国民党军队形成包抄,耗费有生力量,
更会由此控制交通枢纽,南犯武汉,西进西安,国民党筹划的大后方战略也将彻底破产。
在这样紧迫的情况下,第一战区还是集结了13个精锐师,共计15余万人,在5月21日向土肥圆师团发动了攻击。
然而这一计划却因为国民党将领桂永清和黄杰的不战而逃而宣告破产。
5月29日,商丘失陷,日军的增援部队即将到来,蒋介石为了保全实力,最终狼狈地结束了这次的会战。
面对15万人对战2万人的大失败,国民党长官部于6月3日召开了军事会议,探讨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困境。
然而,这些将军都是刚刚从战场中撤下来,尚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于是整个会议的前半段都是彼此沉默不语,面面相觑。
终于,参谋长晏勋甫打破了会议的僵局,他提出了两个方案。
其一是对郑州等地实行坚壁清野,让日本人即使占领了郑州等地也无利可图。
其二便是掘了黄河大堤,引黄河水来淹了日军。
而对于这两条策略,他更支持第二条,因为这样既能拖住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又有可能保全郑州在国军手中。
这一计划的提出迅速引来了商震等一干国民党将领的支持,唯有程潜眉头紧锁,迟迟不愿表态。
因为他很清楚,以水代兵的策略固然好,但黄河可不是士兵,一旦泛滥开不会受到约束,这样一来被淹的可不光是日本人......
然而面对众人激昂的情绪,他也不得不同意晏勋甫的方案,吩咐他尽早拟定决堤的相关事宜,然后呈报给蒋介石批准。
花园口决堤
蒋介石收到这封‘以水代兵’的方案后,心中打起了算盘。
他并非是如同程潜一样去忧心百姓,而是担心自己的身后之名。
其实引黄河水阻挡日军的计划之前就有人向他提起过,而且不止一人,陈果夫、姚宗、何成璞等人都曾和他谈及此事。
只是那时事态还没到危机的关头,而且这些人只会空口说大话,并不愿意担责任,他自己也不想留下千古骂名。
所以他便将这些建议按下,一拖再拖。
直到第一战区的长官部给他发来了正式的报告,这才又将蒋介石赶到了火堆上。
面对前方的不断催促,蒋介石也知道事情不能再拖,于是下令召开军事会议,向幕僚们宣布了这个骇人听闻的命令。
此时何应钦还自作聪明地表示会将消息和新闻进行全面封锁,而蒋介石却表示不需要,反而要大肆宣传。
正在众人感到疑惑不解,蒋介石却没有解释什么。
在得到蒋介石的肯定后,第一战区立即开始了对黄河决口的部署。
由于蒋介石的指令中明确下达了严格保密义务,于是第一战区的军方起初决定在中牟县赵口决堤。
因为在此处决堤的后期影响会较小,经过短时的泛滥后,黄河会从支流的河道将洪水自动排出,
且不会太多的殃及人群和耕地,设置防水障碍也相对方便。
但现实并非如此。
6月3日,微润的细雨落在了这片河南大地上,天地间因阴云的骤增显得混沌不堪。
此时由万福麟率领的五十三军一团奉命向赵口进发,他们打算在这里完成蒋介石以水代兵的任务。
6月4日早上6点,工兵营在上级的指派下终于在大坝的中部挖出了炸药点,并且成功引爆了放置在其中的炸药。
在士兵的注视下,黄河水倾泻而出,奔涌向前。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能持续太久,决口的流势太过强大,一时间将两旁的沙土也冲刷松动。
这让两边同时塌坡,将决口处重新堵了起来。
这样的消息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顿时让他火冒三丈。
他认为定是有人不愿做这样留下骂名的事,才使得工期时时不能有所进展。
于是他在6月5日凌晨向商震下令:
此次决口,有关国家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
面对蒋介石的催促,商震哪里敢有所懈怠,于是立即亲赴赵口。
等到下午8点,工兵再一次试着进行爆破,然而这一次的情况比上一次还要恶劣,决口处被完全堵住。
于是,在赵口决口变成了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让程潜与商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日军此时已经攻下中牟,形势十分危急。
若是再不实行任务,不但会使这个任务泡汤,还会失去阻击日军的战机。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新八师师长蒋在珍闯入了20集团军司令部。
他告诉程潜和商震,自己有办法顺利开凿黄河的决口,请把花园口爆破的任务交他。
面对积极的蒋在珍,程潜等人都感到奇怪,这个遗臭万年的任务他人都避之不及,为什么蒋在珍要主动包揽这个任务。
原来,蒋在珍虽然名义上是新八师的师长,但这个部队是临时拼凑的部队,实际人数不过两千余人。
蒋在珍本人更是想向上爬,因此他格外珍惜自己遇到的任务。
而此人又对河工水利颇感兴趣,在赵口决堤时,他奉命率部队奉命迁徙沿途的百姓,自己也曾去现场观看,因此对决堤一事十分熟悉。
而此时的程潜和商震早就盼着将这个烫手的山芋甩出去,眼见来了个冤大头,便顺水推舟将任务交给了蒋在珍。
7日拂晓,蒋在珍向所属部队下达了决堤任务,动用兵力为两团一连,时间内为上午7点。
并且他特意强调,一定要做到严格的保密,并下令将附近的住户迁至10华里外。
终于,在他的筹划下,花园口上宽50米、下宽5米的缺口顺利挖出。
9点整,蒋在珍下令引爆了安置在决堤口的炸药。
顿时,黄河水铺天盖地的涌出,汹涌的巨浪顿时淹没了下游的村庄。
而蒋在珍还嫌不够,他向商震申请调集炮兵,对着黄河堤岸连开数炮,这使得缺口瞬间增大,奔涌的洪水犹如食人猛兽一般,在中原大地上肆虐开来。
以水代兵战略对双方的影响
无论是花园口决堤的主谋蒋介石,还是执行者程潜、商震,亦或是蒋在珍,他们都曾意识到这个行为会给当地的民众带来灾难。
只是他们未曾想到,这场灾难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字面意思,而是一次惨绝人寰的灭顶之灾。
因为人为的炸毁黄河堤岸,导致黄河改道,致使黄河在河南省的豫东大地无所依托,从而形成了400余公里的黄泛区。
由于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即使水退后,也使得本是良田的区域变成了沙滩,无法耕种。
农业为生民之本,但洪水的肆虐却破坏了当地的民众获取生产资料的来源,间接的促使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然而,遭受黄河灾害的不仅仅是河南本省,决堤后改道的黄河水在河南打了个圈后借淮河汇入了长江,
以至于当地河流水位持续暴涨,给两淮流域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每逢汛期,黄河洪水都会携泥沙一路南下,造成淮河的诸多支流陷入泥沙淤积。
这样的淤积加上汛期的雨水,导致了淮河洪水也开始肆虐邻省。
但困扰当地民众的不仅仅是洪水,还有伴随洪水而至的瘟疫,当汛期过去,洪水消退,他们又要忍受瘟疫的侵扰。
据《安徽水灾备忘录》记载:祸不单行,时伴疫病盛行,以患疥疮、疟疾、肚疴水泻等症为多,传染既速,危险又大,灾民不治而亡者,不知几何。
一时间,饿殍载道,哀鸿遍野,据不完全统计,相邻的安徽、江苏两省被毁良田约1100余万亩,480万人无家可归。
三省共计89万余人因这场人为的洪水死亡。
然而付出如此大代价的花园口决堤究竟给日军造成了多大的打击呢?
据日本防卫厅战后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记载:昭和十三(1938)年6月29日,日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第2军死于洪水的士兵人数达到7452名之多。
其中第14师团800余人,第16师团1100余人。
然而在这7000多死亡的日军中,仅有 2000人是被洪水直接淹死的。
其余的大部分官兵,都是在之后遭遇国民党部队反击时被杀。
由此可见,以89万余人的生命和不计其数的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的仅仅是几千日本侵略者丧生。
这个结果看上去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为什么日军在面临这样猛烈的洪水时能够减少伤亡呢?
原因还是出在国民党身上,由于国民党企图封锁消息,将施工区域外都拉上铁丝网,这样的阵仗下难免会引起日军的注意。
再加上日军拥有制空权,可以通过空中侦察监视国民党部队的一举一动。
当日军发觉国民党军队企图炸堤来淹没自己的军队时,即刻向所在的14、16师团发出了警告,使得日军及早的转移上了高地。
正是由于日军抢先一步了解到了信息,并进行了人员转移,
才使得随后在应对水灾造成的人员围困、瘟疫肆虐时,都早一步的做好了准备。
那么说,蒋介石的这项‘以水代兵’的计划就彻底破产了吗?
其实不然,花园口决堤虽没有如蒋介石预想的那样歼灭大量日军,但因此形成的黄泛区阻碍了日军行进的步伐。
使得郑州和武汉的局势稍有缓解,也为国民党准备武汉会战争取到了有利的战备时间,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
结语
从花园口决堤后,蒋介石便通过军事委员会及国内的各项报纸向外界宣布,是由于日军的轰炸导致了花园口决堤。
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拙劣的谎言终会拆穿,罪行与污点终究还是回到了这位决策者的身上。
但对于花园口决堤事件,我们却无法给予一个非黑即白的评价。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以水代兵’的策略确实起到了阻敌西进的作用,并且还形成了新的黄河屏障,粉碎了日军研究多年的计划。
然而,若是将眼光投向那些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灾民,我们不禁会想,以这样的代价取得军事优势到底值不值呢?
这个问题或许不会有答案,因为我们没有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处于决策者的地位与选择......这是我们应当庆幸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