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知道,内脏器官虽然对切割、压迫或烧灼均不敏感,但通常对张力和牵拉刺激可以产生明显的疼痛反应。多数内脏器官的感觉传入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它通过后根进入脊髓而上传;但食管、气管的感觉传入是通过迷走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进入中枢而上传的;部分盆腔脏器(如直肠、膀胱、前列腺、子宫颈等)的感觉传入纤维是沿盆神经进入骶髓的。但为什么内脏病变时,疼痛症状却可以表现在体表,而且不一定只局限于患部的表面部位呢?关于身体发生内脏牵涉痛的原理,在现代的解剖生理教科书中已有大致明确的解释。通常认为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与真正发生痛觉的患病内脏部位有一定的解剖联系,即内脏器官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脊髓后,和同一节段脊髓所接受的皮肤感觉神经纤维由共同的途径向上传导。
内脏牵涉痛投射至体表的部位
有两种机制可能同时参与牵涉痛现象的发生。一是 会聚机制。由于患病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和被牵涉躯体部位的传入神经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并会聚至相同的脊髓丘脑束神经元,而且躯体感觉在高级中枢的投射通常占据优势,人们对通过这一上行径路传入的冲动均认为来自躯体的刺激。所以,当有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传入时,亦认为是来自躯体。这可以解释牵涉痛的发生原因。二是 易化机制,即患病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和被牵涉躯体部位的传入神经在脊髓中枢的同一区域虽然没有会聚,但可能靠得很近,前者的冲动可以使其邻近接受躯体传入的脊丘束神经元的兴奋阈值降低,致使来自躯体的轻微刺激就可以使大脑感受为痛觉。这可以解释躯体局部痛觉过敏的原因。牵涉痛有时见到疼痛易侧现象,则可能与两侧大脑皮层的联系有关。
针灸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很容易被西医所接受。牵涉痛现象,可以看作是内脏信息通过反射中枢在体表的一种输出,它表明了体表特定区域与特定内脏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通道。
获取更多精彩(扫码)
开通会员畅听全部课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