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文件
赣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计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26 17:43:48 视力保护色:

  文字:[ ] 

 

 

 图片1.png

 

赣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计划
(2016—2018年)
 
  为加快提升我市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突破性发展,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制定本推进计划。
一、发展思路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解放思想贯穿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始终,围绕“一核三区”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区突破为龙头,以品牌创建、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公共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推动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转变、旅游消费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观光并重转变、旅游收入由门票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变,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把赣州建设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优、品质更好、贡献更多的旅游强市。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把赣州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二)产业目标
1. 实现增速大提升。力争到2018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次突破1亿,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2. 推动项目大突破。三年内,全市旅游项目总投资达500亿元以上,其中重大、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总投资超5亿元的在建旅游景区项目30个以上,新增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
3. 推动产业上规模。力争到2018年底,全市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个以上;创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或生态旅游示范区5个,省4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30个;创评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34家,3A级以上旅行社15家,星级农家旅馆、特色民宿200家以上,特色旅游村镇10个以上。
三、推进内容
(一)实施旅游要素提升工程
1. 增强城市旅游功能。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提高城区绿化美化、环境功能旅游化、设施建设景观化、文化氛围个性化、服务配套完善化水平,打造慢游城市。加强旅游重点县(市、区)商业游憩中心区、休闲文化聚集区(点)和城市生态建设,推动章贡区、瑞金市、龙南县打造具有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集购物、休闲、观景于一体的商业中心街区。加快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县(市、区)发展休闲街区、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旅发委、各县(市、区)
2. 树立旅游餐饮品牌。规划布局美食街区,弘扬传统餐饮制作工艺。围绕推动客家名店、名宴、名菜、名点的品牌化、标准化和系列化,进一步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编制客家菜系宣传册。组织参加和开办各类饮食文化节,评名厨、创名店、做精品、打品牌。积极申报“中国客家菜之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旅发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城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餐饮协会、各县(市、区)〕
3. 提升旅游住宿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住宿体系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酒店类型丰富、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住宿接待网络。按照特色经营的原则,提升一批旅游接待酒店,打造一批农家旅馆、精品民宿、青年旅馆和营地设施,完善一批景区休闲度假型住宿酒店。〔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旅发委、各县(市、区)〕
4.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服务,增强旅游景区对外辐射能力和内部畅通能力,推进中心城区、干线公路、机场等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通往3A级以上景区、4A级乡村旅游点的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通往3A级以下景区、乡村旅游点的公路达到双车道四级及以上标准,推进4A级以上景区开通旅游专线车、直通车。加快推进章江、贡江、赣江流域旅游码头建设,完善相关水上游览设施。完善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开展“非遗”展示馆、“非遗”研究基地、传承基地和传播基地建设。认真开展革命旧址旧居的保护修缮。加快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善赣州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逐步推进多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推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及机场、车站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推进“厕所革命”,到2018年,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城市休闲街区、餐饮、娱乐、购物街区等区域均应建有数量满足需要、质量达到国家AA等级以上的旅游厕所。〔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文广新局、市政府口岸办、赣州旅投集团、市铁路建设办、赣州港航分局、赣州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各县(市、区)〕
5. 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提高旅游购物业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根据“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各县(市、区)要依托现有市场资源,规划建设旅游购物街区、旅游商品市场、旅游商品销售区等,积极培育集“吃、住、购”为一体的商贸综合体,到2018年全市建成20个以上旅游特色街区。深度开发不同类别的旅游特色商品、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市场。举办赣州旅游商品博览会、开展赣州旅游商品评选,搭建商品展销平台,推动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多渠道推介和销售旅游商品。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优化购物环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工商局、市旅发委、市文广新局、市物价局、各县(市、区)〕
6. 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围绕白天有景、晚上有戏,形成参与性强、文化品位高、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运营具有赣州特色的大型综艺演出节目,展示赣州丰厚历史文化。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在全市4A级以上景区完善展演场所,推出特色文化演出活动;鼓励其他旅游区引入各类文艺表演、发展乡土文艺演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发挥学校、民间艺术团体等各类资源,开发雅俗共赏的综合性旅游演艺娱乐节目,在广场、社区常年常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游客夜间生活和市民文化生活。按照放开、搞活、规范的原则,支持鼓励发展大众休闲娱乐业。〔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旅发委、市公安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
(二)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工程
7. 加强旅游项目招商。各县(市、区)要根据市场驱动、游客需求,开发储备一批价值品位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旅游招商项目,建好旅游招商项目动态库。充分利用各类平台招商,策划并组织好系列招商活动,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积极主动与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对接,引进实力雄厚、运营能力强的企业参与赣州旅游开发建设。按照合理保护、有效利用、差异发展的原则,实行旅游招商重点项目报备制度。〔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市发改委、赣州旅投集团、各县(市、区)〕
8.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步伐。按照“一核三区”的空间布局,推进以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方特主题公园、三江六岸旅游观光带、大湖江旅游度假区、通天岩景区等为重点项目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确立中心城区旅游核心地位;进一步提升瑞金共和国摇篮5A级景区的品牌吸引力,推进以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于都长征体验园、宁都小布红色旅游休闲小镇、会昌羊角水堡影视演艺产业园、中央苏区南大门景区、寻乌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园等项目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区建设;推进以上犹陡水湖、柏水寨、油画创意产业园、南湖国际垂钓体育运动基地和大余丫山、安远三百山等为重点项目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推进以龙南围屋群和安远东升围围屋群、定南客家风情村、全南古韵梅园等为重点项目的客家文化旅游区建设。各地要将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落实领导挂帅、部门联动的项目调度推进机制,统筹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形成政府搭平台、企业唱主角的旅游业投资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新局、赣州港航分局、赣州城投集团、赣州旅投集团、各县(市、区)
(三)实施多元业态培育工程
9. 适应大众旅游消费新需求。树立“旅游+”的理念,加快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新领域,以区域龙头带动、特色文化支撑、多元化发展铺就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推动旅游+文化、旅游+金融、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商贸、旅游+体育、旅游+工业等模式开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推动大余丫山、安远东江源温泉旅游区、上犹陡水湖创建旅游度假区;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风情小镇和漂流、农耕体验、农业观光、蔬果采摘、民俗表演等休闲体验项目;积极发展养生养老旅游,以丰富的温泉资源为根基,开发建设石城东华山温泉小镇、上犹南河湖天沐温泉度假小镇、宁都李村温泉、会昌盐浴温泉、龙南龙秀温泉、全南南迳芳香温泉、寻乌青龙岩温泉等一批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温泉小镇;加快发展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的城市体育旅游,发展一批以运动体验、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公园、体育休闲基地及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旅游项目,加强景区体育设施、户外健身步道服务站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自驾车旅游,启动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建设,完善与自驾车相配套的休闲度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农业粮食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局、市矿管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体育局、市城管局、各县(市、区)〕
(四)实施旅游扶贫“十百千”工程
10. 持续推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落实《赣州市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规划》,形成一批支撑红色故都、客家摇篮、宋城赣州、文化赣州、奇山秀水、温泉康体、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产品体系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线路。充分挖掘乡村旅游优势资源,依托旅游扶贫小镇、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培育乡村旅游龙头引擎,激活乡村旅游消费市场,重点打造好章贡区沙石镇、于都靖石乡、瑞金日东乡、宁都小布镇、上犹梅水乡、会昌洞头乡、石城屏山镇、寻乌南桥镇等旅游扶贫小镇,进一步改造提升大余黄龙花木园、于都屏山、上犹园村、崇义上堡梯田、安远车头镇、石城大畲荷花园等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景区,加快建设龙南虔心小镇、全南古韵梅园、崇义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上犹桃花源、信丰嘉定镇十里村等体验型乡村旅游点。〔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扶贫移民办、市农业粮食局、各县(市、区)〕
(五)实施旅游全媒宣传推广工程
11. 进一步扩大旅游形象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策划推动“叫响一个主题宣传口号、制作一部旅游形象宣传片、推出一位旅游形象大使、唱响一首主题歌、推广一个吉祥物、编撰一套外宣书、开办一个专题网站、拍摄一批电影(电视剧)、打造一台综艺演出、推出一个品牌节庆活动”等“十个一”品牌宣传计划。进一步加强在报纸、电视及网络媒体、新媒体上的形象宣传推广,强化赣州旅游品牌形象;加强活动策划,开展旅游专线直通车、自驾旅游、动车旅游、航空旅游等宣传推介活动,不断稳固省内、广东、福建市场,积极拓展港澳台、上海、北京等中远程客源市场;精心策划节庆会展,筹备赣州旅游博览会、欢乐乡村游、脐橙采摘旅游季等节庆会展活动;深化旅游区域一体化成果,进一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自驾游和散客市场的开发。〔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
(六)实施旅游环境优化工程
12. 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旅游市场各类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旅游质监投诉处理机制,完善赣州旅游质监执法网各项服务功能,提高旅游质监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开展文明旅游系列主题活动,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力度,提升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旅游素质;加强导游、宾馆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业务培训,办好导游金牌讲解班,开展技能服务竞赛,进一步促进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物价局、各县(市、区)〕
13. 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全面推广应用赣州智慧旅游APP,着力推进旅游与交通、公安、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积极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饭店和智慧旅行社建设,为游客提供快捷、方便、智能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推进国家4A级以上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和旅游集散中心无线网络全覆盖。〔牵头单位:市旅发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各县(市、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市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驻市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赣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旅发委,具体负责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抓好旅游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的落实。
(二)推进政策落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赣市发〔2015〕6号)和《关于加快旅游投资和促进旅游消费的意见》(赣市府发〔2016〕15号),加大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各县(市、区)也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和优惠措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深化旅游改革。推动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改革创新,破解资源分散、割裂难题。以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整合中心城区文化旅游资源,推进跨区域跨所有制旅游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兼职委员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兼职委员结合本部门职能履行旅游产业协调管理的职责。
(四)强化人才保障。以外引内培为引领,搭建“百千万”梯次人才库,形成包括旅游专家智库、旅游企业家和高级管理者在内的人才队伍。成立赣州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借智借力共谋旅游产业发展。重点依托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百名领军人才,具有专业素养和合作意识的千名骨干人才,形成包括创意研发、新技术开发、导游讲解、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万名技能型人才队伍,培育包括大中专院校生、社会工作者、小微民营企业家等在内的万名旅游后备人才队伍。
(五)严格督查考评。强化旅游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调度机制、考核奖惩制度,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年度工作任务的考评。市旅发委要加强对旅游工作完成情况的督查检查。市政府每年对旅游工作进行总结,对完成当年任务的情况予以通报。 
   
附件:1. 赣州市旅游产业重点项目三年推进计划(2016—2018年)年度投资任务安排表
    2. 赣州市旅游品牌创建三年推进计划(2016—2018年)年度任务安排表
 
关于印发《赣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   
文件类型: .doc fcc32edfe8d99e3584f647b08508eb33.doc (935.00 KB)

 

主办:中共崇义县委 崇义县人民政府 承办:崇义县旅游发展委员会 
地址:江西省赣州崇义县 旅游咨询电话:0797—3813866 旅游投诉电话:0797—3813866
技术支持:崇义县信息中心 赣州红浩网络 邮编:341300 邮箱:chongyilyj@126.com 赣ICP备1300311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2502000017号